叶小军 (2016年5月31日)
5月22日,央视13套“24小时”栏目曝光了美国艾奥瓦大学中国留学生学术造假的事件。仅仅在这一所学校,被开除或正接受调查的涉事学生就达百人之多!
央视将调查重点放在了事件背后的利益链上:专业机构代课、代考、代作业一条龙“服务”;涉事学校把教育当产业,扩招多、关怀少——各有关方赚足了钞票,“受害”的却是学生。央视甚至搬出美国同行对留学生扩招的质疑来证明“受害者”的“委屈”,却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所有留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会有太大区别,而且即使在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框架下,纵然学校的扩招和关怀有国籍上的偏颇,但在外籍留学生中也不至于太大,为何独独中国的留学生会一再挑动人们敏感的神经,不断出现校园欺凌、学术欺诈等问题?
“民无信不立”、“君子忧道不忧贫”……几千年来,诚信一直被国人视为一生乃至几代人共同的贞洁,容不得半点含糊。即使山匪劫道,也会自报家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缘何到了今日诚信问题反倒成了社会之殇?
既然诚信问题在最近几十年尤其突出,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这简短的“文明史”:从封建的集权专制突然跨越到民主社会,从百年战乱突然步入和平年代,老百姓有着太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民主进程的飞速发展让国人产生了特有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权利滥用最多的不是官僚,相反是普通民众选票上的“任人唯亲”以及当前备受诟病的医闹、房闹、学闹等假维权,真利益。反过来再看教育,自从199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来,人们逐渐习惯了将学生放在弱势群体的位置,动不动就拿着法律的大棒唬人。学校和教师越来越不敢管、不想管,宁可不做,不能犯错。就在不久前,沧州一中的手机劝退事件还被媒体兴师问罪,而教育局在查不出学校疏漏的情况下仍然要求学生立即返校。既然学校规章制度和执行力形同虚设,我们又怎能期待这些学生将来会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呢?“4+2+1”的家庭结构对新生代本就溺爱迁就,再加上无论学校还是社会,诚信者越发被动,投机者反而占得先机,迫使社会形成了这样的错觉:不择手段总能获取更大利益,信奉劳有所获反而是一种迂腐。家庭和校园的瘴气最终直接演化成社会的戾气,并且又相互反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成了无解的死结,甚至将一部分原本坚守信仰的人“逼良为娼”。央视节目小张口中的“不公平”即道出了其中的“无奈”,而十八大努力推进的社会公平正义也与此不无关系。
事件还并未到此结束。美国厚仁教育研究中心的《2015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又迟到着走进了公众的视线。这份根据1657名被开除学生所作的分析甚至更加触目惊心:80.55%因学术表现差或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过半数(51.28%)的学生GPA 低于2.0,超过一半(62.89%)的(被开除)学生来自U.S.News 排名前100 的学校……就学习本身而言,能够赴美留学智商自然不用怀疑,但过半数学生的GPA低于2.0着实让人匪夷所思。至于学术欺诈,正如节目中一名受访留学生所言:“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留学生上并不意外”,因为“在国内比较普遍”。这让笔者想起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件往事——美国外教Steven在布置《英美报刊文章选读》期末作业时煞有其事地说:“我知道中国人都喜欢作弊,但我希望你们不要”。笔者视之为歧视正欲与之理论,奈何全班竟然哄堂大笑。厚颜无耻至此,当真是奇耻大辱!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笔者对涉事学生的“遭遇”都没有丝毫的同情,相反只有满满的憎恶与反思:当前国人的诚信问题俨然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公共事件和社会问题,并且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才不遗余力地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才会如此匆匆上马;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更觉得媒体不应为留学生“伸张正义”,相反倒应该促进全民的集体反思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