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同志在活动现场

【图】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同志在活动现场

【图】会场主席台
本网讯:自2008年发生“5·12”汶川特大地震迄今已经十周年了,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四川各级党政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在灾后文化重建、精神家园重建,特别是民族古籍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国家民委“十二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出版项目、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羌族萨朗》(3卷),在国家民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具体指导下,经过省、州、县、学校和出版社等各方面所有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团结协作、辛勤努力,终于圆满完成。
5月10日上午,在我校行政楼2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了《羌族萨朗》(3卷)新书发布会。莅会的领导与嘉宾有: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晓东,四川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姚斌、副主任刘文芝,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宝云,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副巡视员肖世军,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总编辑薛萍,原阿坝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耀,阿坝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严华,阿坝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吴昊、校长向武,国内著名羌学研究专家李祥林、蒋彬、刘志荣、李锦、徐学书、耿静等,以及作者代表陈兴龙等。中国羌族博物馆、阿坝州图书馆、映秀中学等12家单位作为赠书对象参加发布会,各相关单位有关的领导和省古籍办、出版社工作人员近百人也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由薛萍主持。她说,继2009年隆重出版发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出版项目《羌族释比经典》后,四川民族出版社继续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与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再一次携手,在古籍整理者和羌学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又隆重出版羌族历史上第一部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大成的《羌族萨朗》,在中国民族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再一次为一个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经典。
随后,向武校长致辞。他说,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来临之际,由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与阿坝师范学院、阿坝州民宗委三家合作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题要·羌族卷》和《羌族释比经典》公开出版,这是我校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中迈上的一个新台阶。2011年,国家民委将《羌族萨朗》列入“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以促进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传统民间音乐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今天,《羌族萨朗》的出版是我们对汶川地震的最好的纪念,更体现了古籍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和担当。
阿坝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严华在新书发布会上讲到,阿坝州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羌族人民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古羌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历史地位。“羌族萨朗”的本意是“唱起来、跳起来”,因其民族风格浓郁、旋律优美自然、群众喜闻乐见、传承系统完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正在成为阿坝文化的一张名片。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羌族萨朗》新书发布会,庆祝这部经典古籍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我们将更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州视察的谆谆教诲,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根本宗旨,把团结为根作为加快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将此次《羌族萨朗》的出版作为契机,凝聚全州各族群众的力量,为藏羌文化走出高原、走向全国、走到世界不懈努力!
四川大学李锦教授介绍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她说,“萨朗”是羌语北部方言“salang”的音译,是羌族歌和舞的总称。萨朗作为羌族人民情感的艺术表达,涵盖了羌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羌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羌族萨朗》的出版,是党和国家震后保护羌族文化的又一盛举,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收获。本书充分把握了羌族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昔日,萨朗是女神的恩赐,是羌族人民的歌舞。今天,《羌族萨朗》是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花朵。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肖世军代表邹吉祥局长谈到,十年来,四川民族出版社与相关机构、研究学者通力合作,陆续推出的《羌族释比经典》、《羌族释比图经》、《羌族文化研究》、《羌族民间故事》和《汶川地区羌寨重建与羌族文化重构研究》等一大批精品图书,对羌族文化进行了多方位、系统、深入的反映。《羌族萨朗》的出版有利于羌族文化和羌族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能促进羌族与兄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又将填补全国乃至世界羌族萨朗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四川出版界应紧紧抓住当前发展文化的大好机遇,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锐意进取,出版更多的精品图书,努力把我省的民族文化出版工作推向新阶段!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宝云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不忘过去,方能开创未来。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唯有不放松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才能让我们豪迈地走向未来。国家“十二五”重点文化项目《羌族萨朗》的出版问世,是我省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号召,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具体行动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仅展示了我省灾后文化重建的成果,也展示了我省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的成果。四川民族资源富集,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各民族平等尊重、和谐发展。我们要以《羌族萨朗》的出版为契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强化文化担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深入研究,不断发掘各民族文化内涵,发挥和提升我省文化资源影响力。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四川独有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谱写出治蜀兴川的豪迈文化新篇章。
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姚斌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人民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2008年11月14日,国家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011年,国家民委又将《羌族萨朗》列入“十二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出版项目,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时7年,顺利完成了搜集、整理、翻译、出版任务。他强调,《羌族萨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羌族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又对加强我国各民族对羌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强化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研究羌族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晓东指出,《羌族萨朗》的出版发行必将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的贡献。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传承文化、凝聚认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伴随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殷殷嘱托,努力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少数民族古籍,必将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必将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以造福时代、造福国家、造福民族、造福世界!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讲到,羌族是我国历史久远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是构成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继承和弘扬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人民和羌族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对羌族文化实施恢复性抢救备受各界关注。四川省民委与阿坝州民宗委、阿坝师范学院继续深化合作,组建阵容强大的课题组,历时七年,广泛搜集流传在整个羌区的数千首民间歌谣和乐曲,编撰汇成《羌族萨朗》。这是我省民族古籍工作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和重视,为新时代羌族文化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保护与传承贡献智慧和力量。
发布会结束时,薛萍总结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羌族萨朗》的出版为契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强化文化担当,为我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再立新功。
发布会上举行了赠书仪式,与会领导为出席《羌族萨朗》发布会的各单位代表赠书。
摄影:强雨、王巧,张诗钰,余敏,曾琅环
文:学生记者赵凤、陈勇、刘容
编辑:周正、邓晓宇
编审:郑文瑜